55世纪 - 55世纪
55世纪2023-01-31 16:05

55世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共二十大·观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已有之 的“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 ,被以一种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性 的表达方式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资料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鹭成群嬉戏 。 孙劲松 摄资料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鹭成群嬉戏 。 孙劲松 摄

  这个概念同样寓于中方此前提出 的全球发展倡议之中。站在这样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推进 的“美丽中国”建设正为构筑“美丽世界”展示更多可能。

  这种丰富可能 ,体现在观念上 的更新 。

  先污染后治理,曾 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的必经之路 ,许多国家生态环境因此急剧恶化。中国也一度走上这条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里 ,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却也因严重 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过 。

  于是 ,中国的决策层不得不替未来算两笔账:一笔账是,按照传统工业文明道路继续走下去 ,还要付出多少经济、社会 、政治 、健康的代价 ;另一笔账 是,重塑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 ,转型的成本 、风险、收益几何 。

  这十年 ,从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作“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到“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发展观层面的“升级”背后,中国显然把这两笔账算清楚了 。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 的工业化道路不可持续 ,中国不能重走这条路。”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之一 ,与新发展理念中 的“绿色”相得益彰 ,体现了中国 的社会理想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种更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发展方向 。

  这种丰富可能,也体现在行动上 的有为。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 是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 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 ,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 的背景下 ,打赢这场硬仗需要作出艰苦卓绝努力 。但二十大报告重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表述,并作出一系列细致部署 ,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行动派”姿态。

资料图 :西藏措美哲古风电项目。贡嘎来松 摄资料图 :西藏措美县哲古风电项目 。贡嘎来松 摄

  “双碳”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中长期愿景、综合性目标和系统实施平台 ,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抓手 ;也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新鲜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指出,在后疫情时代 ,通过全方位低碳转型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将越来越成为广泛共识 。中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

  从观念到行动,中国的知行合一,则为一同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的更多国家提供了参照和启迪。

  绿色低碳转型之于成熟发达国家,是相对单纯的议题 ,但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周全 的考量 。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仍有相当增长潜力 。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要求中国在减碳的同时,继续实现经济量 的合理增长 。

  “我们最关注 的就是中国如何实现公平 的绿色转型 ,如何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鲁达·达斯古普塔认为,中国 的做法和经验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借鉴意义 。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二十大报告中具有一体性、综合性 的部署,意味着中国不会接受其中任何一项任务偏废 。“单打一”“运动式” 的减碳将被纠偏,中国冀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转型等 ,推动发展方式 的实质性转变 ,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

  “生态环境问题源于发展 ,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邹骥举例说 ,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正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发展紧密结合 ,并找到二者最大协同点 。他相信,生态环境保护会创造出新需求 ,进而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 的新动能 。

  更多这样的新动能正加速释放 ,不断丰富着未来的可能性 。人们期待 ,当“美丽中国”愈加可触可感 ,“美丽世界”也不会止步于梦想。(完)

江苏通知 ,阳性考研考生进入特殊考场参考******

  12月16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发布《江苏省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应试须知》:

  江苏省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应试须知

  一、考前准备

  1.疫情防控执行属地化管理 ,考生须提前了解我省各报考点所在设区市最新疫情防控要求 。

  2.考生应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加强健康防护,考前非必要不离开报考点所在设区市 ;非必要不外出 ,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或参加聚集性活动,外出时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人际交往保持安全距离 。

  3.12月17日起,考生每日自行测量体温和监测健康状况 ,登录江苏省2023年研考考生健康申报系统(网址 :https://yjs.jseea.cn),按系统提示填报相关信息;所有考生须于12月20日当天进行一次单管核酸检测采样,并于21日22:00前将核酸检测结果填写在健康申报系统,此结果将作为考场安排的参考依据;考生在进入考点时须出示《江苏省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应试承诺书》(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下载打印),并在首场考试进场时交给监考员 。未按规定在12月20日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并按要求进行网上健康申报的 ,不能正常参加考试。考生如填报虚假信息,其行为将记入诚信档案 。

  4.考试当天出现干咳等典型症状、其他较重症状以及体温高于37.3℃ 的考生,进入考点时须主动报告。

  二、进入考点

  1.考生应提前规划好出行时间和路线,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赴考途中做好个人防护 ,全程佩戴医用外科或以上级别口罩 。

  2.考生须至少提前45分钟到达考点,凭本人准考证、有效居民身份证件 、苏康码 、12月20日当天或以后 的核酸检测报告(纸质 、电子均可) 、《健康应试承诺书》 ,佩戴口罩进入考点 。不佩戴口罩 的考生不得进入考点 。考生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 。

  3.核酸检测阳性的考生 ,根据考点安排进入特殊考场参加考试 。

  4.考生进入考点时 ,须接受体温测量,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 ;体温异常 的考生经考点综合评估后,安排进入相应 的考场参加考试 。

  三、应试要求

  1.考生进入考场后须做好个人防护 ,提倡全程佩戴口罩。特殊考场 、应急处置考场考生须全程佩戴N95口罩 。

  2.考试过程中 ,非核酸阳性考生如出现发热 、干咳、乏力、鼻塞 、流涕 、咽痛、嗅觉味觉减退 、结膜炎 、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向考点工作人员报告 ,听从工作人员 的安排。

  3.考试结束时 ,按监考员指令,考生有序错峰离场,保持安全间距 ,不得在考点内滞留 。

  四 、其他要求

  1.考生应自觉配合考点做好身体健康检测 ,对隐瞒或谎报个人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重点信息 ,以及在考试疫情防控中拒不配合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测 、询问 、排查 的考生 ,将取消考试资格 ,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

  2.考试疫情防控措施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请考生关注考点所在设区市疫情防控最新要求 ,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