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3| - (中国)行业领导者
彩神32023-09-25

冰嬉、八大碗、满语歌 :黑河满族同胞欢庆“颁金节”******

  中新社黑河12月25日电 (记者王琳)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第五届“颁金节”25日在小乌斯力村启幕。当地满族同胞身着盛装欢庆节日 ,展示冰嬉 、满族八大碗、满语歌曲、满文书法 、满族剪纸等民族文化,传承满族历史民俗。

  喜庆热闹的满族婚礼 赵东来 摄

  “颁金节”音译自满语“颁金札兰” ,颁金意为“生成” ,札兰意为“节日” 。“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是满族诞生和命名的纪念日 。黑龙江省黑河市 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 ,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既有浓郁 的民族风情,也有冬日的迷人雪景 。

  满族同胞载歌载舞 赵东来 摄

  本次“颁金节”活动以“民俗传承颁金札兰,冬爽爱辉激情首燃”为主题,设有古树祭祀 、冰嬉活动 、美食广场及沉浸式满族体验、民俗文化展示共五个活动板块 , 是一个展示满族历史文化、增进民族情感 、增强文化自信 的喜庆节日 。

  满族特色美食“八大碗” 赵东来 摄

  在银装素裹的满族乡村 ,八旗旗帜飘扬 ,松木篝火炽热 ,锣鼓腰铃齐响 ,满族同胞身着艳丽华美的民族节日盛装 ,跳起传统舞蹈 ,唱着民族小调 。除了好看的 、好玩的还有好吃的,满族特色的炙肉、杀猪菜、八大碗 、腊八粥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

  “满族八大碗”手艺人尚惠影介绍说 ,满族八大碗就 是取当地 的山珍 、笨鸡 、野猪肉等食材 ,用大铁锅蒸制炖煮 ,经过两三天的精心加工,呈现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满族特色食品八大碗 。

  满族特色烧烤令人垂涎 赵东来 摄

  节日现场 的满族风情味道十足,既有喜庆热闹的满族婚礼,也有花样繁多的冰嬉运动,还有文化厚重 的手工技艺。在满族民俗记忆馆,民众可观看满族民俗文化生产生活老物件 ,学习满文书法 ,欣赏满族书画,亲身体验制作满族非遗传承手工艺 。(完)

彩神3

中新社70年丨张明新 :从“蒙查查”到“中国新闻奖”!******

  25年前 的7月1日凌晨,作为中新社香港回归报道前方团队的一员 ,张明新随解放军驻港部队跨过深圳河 ,进驻原驻港英军总部威尔士亲王大厦 ,见证香港回归祖国 的荣光时刻;25年后,这位新闻老兵再次出发 ,履新中新社总编辑,投身新 的“新闻战役”。小牛工作室今天特别分享张明新1997年6月撰写的《<千日迎回归>写作追忆》 。

  破“三关”:不再“蒙查查”

  1997年7月1日 ,是我们这些驻港的内地记者日夜盼望的日子 。多少天来,大家踏着回归 的脚步 ,废寝忘食地工作,向读者听众观众们报道回归信息,度过了一个个难忘 的日日夜夜 。

▲作者驻港期间在维多利亚港留影▲作者驻港期间在维多利亚港留影

  当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在眼前时 ,我不禁想起刚到香港的情景和参与采写《千日迎回归》一稿 的前前后后 。1994年6月1日中午,我乘坐的广九直通车越过了罗湖桥,这 是我第一次出境采访 ,并由此开始了常驻香港 的记者生涯。

  作为中国一家从事对外报道 的通讯社,在收回香港这一历史性事件上写出一些富有时代感的稿件是我们 的使命,而又作为初来未从事过香港问题报道 的我来说 ,仍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6月20日,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 的多个户外大屏幕播放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庆祝标语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6月20日,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多个户外大屏幕播放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庆祝标语。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首先是语言关 。1994年普通话在香港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 。记得第一次去参加一个爱国爱港团体举行 的记者招待会,一席 的广东话只听懂百分之二三十 。

  于是,平日利用一切机会多看电视,多听收音机 ,多看录像,向当地的同事学习 ,向来实习 的香港学生求教。慢慢地能听懂新闻节目了,电台 的清谈节目也能听懂大意了 ,还开始大着胆子说几句 。

▲97庆回归香港—北京接力赛▲97庆回归香港—北京接力赛

  其次是融入香港的社会,了解港人 的所想所思。我到一个陌生 的地方工作 ,一开始最好 是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去现场,了解当地 ,熟悉地理 ,能找一些今后的采访线索 。“不以稿小而不去”。当然有些稿子不一定马上写,可以留下资料以后用 。

  再次 是了解香港的政治经济情况 ,香港是较成熟 的自由经济模式,与内地 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不同 ,政治体制差别就更大 。临来时曾买了不少书籍 ,到香港后 ,把这些书翻了一遍 ,又看了一些港版的书籍资料 。

  经过三四个月 ,广东人所说的“蒙查查”(糊涂)现象少点了 ,一般性 的报道拿得起来了,也找到了做重点报道 的感觉。

  “马照跑” :明天会更好

  1994年10月5日 是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千日。我们想 ,要在倒计时一千日时写篇有点分量 的稿件。

  “马照跑”是对“九七”后香港生活方式不变的形象写照。我们分社附近有一个马会 的投注站。5日正好 是赛马日 ,街间随机访问是我们在香港报道尤其是重大事件反应报道 的常用 的手法 。好处 是人物语言和场景鲜活生动 ,难处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还要耗费时间,并克服一些不愿意接受访问时 的尴尬情况。

  老记周景洛到投注站后看见一个正在专心填马票 的小伙子,小伙子选了一匹名为“明天更好”的马投注,于 是老周主动上前与他交谈。得知小伙子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选定‘明天更好’这匹马投注”希望会给他带来好运 的心态。

  我则一早就到街上转悠,见到了报摊上报纸头版大幅迎回归 的祝贺广告 ,与平时整版篇幅 的地产广告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便觉得这个细节既可以烘托气氛,又反映出了港人 的期盼回归心情。

▲1997年6月1日香港培侨中学毕业典礼▲1997年6月1日香港培侨中学毕业典礼

  回到办公室后找出名片本,连着打了几个电话 ,但只找到了9月18日区议会选举时碰到的王国兴议员 。我当时 的广东话还处于“识听唔识讲”的阶段。好在王国兴能听懂普通话 ,我也能听懂他说的广东话 。

  通过一个人物的活动 、言论来表现某个新闻事件是西方新闻写作 的常见的手法,对外报道的受众也容易接受 。王先生说 :“港人必须丢掉幻想,立足于己 ,依靠祖国 ,团结建港 。”由此表现一个普通爱国爱港人士在“千日迎回归”时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

▲香港各界举行国庆庆祝活动▲香港各界举行国庆庆祝活动

  至于其他一些细节,如基本法讲座、文化和招商展览等分别是从报纸、新闻稿和采访通知材料中综合而成,没有展开写 ,只起到画龙点睛 的用途。到了下午 ,材料汇集得差不多了 。用一台黑白屏幕的IBM笔记本 ,我开始负责执笔合成 。

  下午3点,负责写港督施政报告稿的同事递过来彭定康 的第三份施政报告英文本《香港:未来一千天》 ,报告中蕴含着殖民统治者的无奈和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的心有不甘。于 是决定在我们稿件中加上有关内容 ,以加强针对性 。

 ▲香港—广州庆回归信鸽竞翔活动举行▲香港—广州庆回归信鸽竞翔活动举行

  虽然时间匆忙,但由于大家材料准备充分,对主题商议得透彻 ,所以立意谋篇就省力许多,而重点放在了材料 的选择和布局上 ,正好文字稿件选择了四个场景(报摊 、马会 、招商会和文化展览会) ,四个人物谈话(曾宪梓、王国兴 、萧蔚云 、朱幼麟) ,并穿插了一些过渡语言 ,感觉尚不冗长。

  斩获“中国新闻奖”

  到了下午5点来钟 ,初稿出来了,老周先将那份初稿修改后交给了分社的副总编蔺安稳,老蔺将原题《千日倒数迎回归》改成《千日迎回归》 ,改后 的标题,既简明扼要 ,又富有力度 。

  第二天,我们看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刊出了此稿 。《文汇报》标题改为《香港 :千日倒数开始》 ,并加了《责任感紧迫感》和《一体化的趋势》两个小标题 。《商报》将标题改为《满怀期待共保繁荣港人迎接千日回归》 ,过了两天 ,看到在澳门和泰国等地 的四五家报纸上也刊出了这篇稿件。

  经过分社和总社 的推荐 ,时任我社总编辑的郭健(又名郭建)将这篇稿件带到了1994年“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会上 ,获得了三等奖。 (原载1997年第7期《新闻三昧》,本文有删节)

  作者:张明新(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3地图